找回密码
 点一下
查看: 2144|回复: 1

【转载】抄袭与撞车两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8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本来两篇的东西被鄙人塞到一起了......因为是感想类的东西......随便搬下合一起也应该没问题吧......

注:以下文章的版权归属于Necromanov老爷(前育碧公司关卡设计师)所有,本次转载既没有商业目的也没有对原文进行任何修改......

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69934?refer=necromanov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74762?refer=necromanov

抄游戏玩法,能算偷吗?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其实是近期Steam上大热门的像素风农场经营游戏“星露谷物语”(Stardew Valley)。当然,这个话题,或许更加适合于火热的中国手机游戏行业……但打上“独立游戏”的标签,会让这文章看起来更时髦一点。
这款16年2月底发售的游戏拿下了百万销量,勇夺1季度销量冠军。这款作品是Eric Barone一个人花了四年一点点涂像素点出来的,可以说几乎符合Steam用户对独立游戏的一切喜好。
高销量的像素风游戏,一向是Steam上的一道风景线,从To the Moon,Lisa一直到Undertale均有可观之处,大多数都可以形容为“探索游戏设计和叙事可能性的杰作”。而这次的星露谷,看起来也是属于这个行列的游戏:像素,高销量,高评价,充满创意——
初始的动画确实也配得上这几个形容词。在超大连锁购物集团做客服工作的主角,在邻桌同事光荣殉职之后,决定回老家继承爷爷的农场——不管是消失的邻桌还是随机出现的骷髅同事看起来都相当优秀。然后,在这段高质量的像素点绘过场动画后,我傻眼了。
星露谷的游戏方式……看起来,好眼熟啊?
这草,这柴,这工具,这水壶,这些可以追的妹子和汉子,这举着种子走来走去的风格……
好吧,上面这些就算了,可你连个收货箱子也要直接从牧场物语系列里拿来吗?!
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呐喊着:“这游戏像牧场物语,未免也有点像得太过分了吧?就算你只有一个人开发,是不是也已经越过了游戏设计师应守的那条界限?”
“抄袭!山寨!欧美人都没玩过牧场物语吗?!”我似乎已经听到了人们喊打喊杀的声音。
而相对地,另外一个阵营也立刻要站起来,为他们心爱的游戏辩护:“牧场物语自己走上了歧途,也不面向欧美市场的玩家,活该被星露谷轰杀呀!”
换一种说法。如果一款游戏的美术是呕心沥血之作(星露谷是作者1个人,点了四年点阵图,每天10个小时点出来的),而玩法却是基本完全照抄牧场物语系列,这个游戏算是抄袭的游戏吗?
这个问题,并不像它第一眼看起来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一个玩过很多游戏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是一点都不显而易见。
同一个类型的游戏,乍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同一个游戏系列的续作,自然看起来也都差不多。著名游戏比如文明这样的4X名作,往往有更换不同背景、世界设定的致敬作品。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游戏设计越过了那条“我们心里都明白的抄袭之线”?
很多人都看过迈克尔·桑德尔的《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那是一本能完全洗刷你直觉里的正义观的书。在游戏设计和抄袭的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也类似:有太多难以判断的灰色地带。
所以,我决定用讲游戏的形式来讨论这个话题。上面的星露谷是第一个;为了防止举出太久远或太著名的例子,我尽量都举崭新的游戏来讨论这个问题。
挺进地牢(Enter the Gungeon),
——如果一个游戏的玩法看起来像是两个游戏的组合,那它越过了抄袭线吗?
那么,我们先从星露谷向前进一步。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不光有原创的美术,还有改进的玩法,但不管任何了解原作的人看到都会一眼指出它的渊源;不明所以的玩家光看画面,甚至可能会认为这是个抄袭的游戏。
是的,正好我手头就有这么一款崭新的、看起来十分符合我们要求的游戏。
登场的游戏是同样在Steam上,刚刚超过20万份销量的当红炸子鸡挺进地牢(Enter the Gungeon,英文版实际上是“枪牢”,但这个谐音确实难为翻译了)。当然,他们也有“像素,高销量,高评价,充满创意”的真经……
咦?这个不就是用枪打的“以撒的结合”(The binding of Isaac)吗?
而且用枪的部分,不就是“废土之王”(Nuclear Throne)吗?
那么,挺进地牢这款游戏和星露谷的区别在哪里?
我想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游戏,看起来相似,却没有越过那条抄袭线”?
同一个类型的游戏,看起来几乎总是相似的;对于不熟悉原始游戏的玩家尤其如此。我们都知道,星际争霸并非抄袭命令与征服;Half-Life也没有抄袭Quake。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一个事实:这些杰作本身,确实是遵循着前人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的,相似到了我们一眼就可以将他们划为同一个类型。这意味着,从操作、关卡到基础循环甚至画面风格,80%的基础设计是一致的。
抄袭和类型化的界限在哪里?那大概就是“内容的差异化”。
几乎所有的主要游戏类型,都会经过这样三个阶段:原型期,开创期,成熟期。
那些老的类型成熟已久,我就以以撒like这个仍在形成中的游戏类型为例。
它的原型设计,来自于另外两个早已成型的游戏类型:塞尔达/血腥大陆式的ARPG,以及随机生成和反复重试的Roguelike RPG。这些要素不仅早已形成,而且彼此都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元素。
接下来,以撒的结合结束了原型期,成为了这个类型的“开创者”。开创期通常都是由这样一款伟大作品——用国内的术语是“现象级作品”——开始。这样一款“开创者”通常都拥有极高的风评,非常高的完成度,并且在短期内积累了巨大数量的用户:以撒的结合就是这样一款令人震惊的杰作。
但一款现象级作品,要变成一个游戏类型,就必定要进入成熟期。如果一款伟大的作品没有其他游戏开发者能够跟进,那它就只会作为名作或者话题作悬挂在游戏史上;只有其他开发者证明了这个类型下还能开辟出更多可能,它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游戏类型。
通常来说,我们会看到两种游戏在这个时期进行尝试:一种是试图直接复制并抢夺那个伟大游戏的用户的“抄袭者”,另外一种则是试图在这个类型上做出改变和突破的“改良者”。在这个阶段,某些类型中甚至可能还会出现在游戏设计上全面突破开创者的“超越者”:例如LOL之于MOBA类型,星际之于RTS类型。
说到这里,各位应该能看出“抄袭者”,“改良者”和“超越者”之间的区别所在了。抄袭者通常是完全复制或者劣化原作的设计,改良者是在原作基础上拓宽设计的可能性,而超越者则是对原作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超越。
一个游戏类型的形成,需要的不止是开创者那一款游戏的成功,更需要大量游戏设计师的努力。那些完全照抄,试图赚一笔快钱的游戏,是在那根抄袭线以下的;而开拓了类型可能性的作品,则是远远高于抄袭线的。
对于以撒like这个类型来说,废土之王和挺进地牢,正是这样两款极大拓宽了该类型范围的游戏。废土之王证明,将以撒中的“塞尔达”要素,更换成血腥大地式的弹幕射击要素,也是完全可行的。而挺进地牢则证明,一个像以撒这样模式的游戏,完全可以合并入更多样的隐藏要素和额外系统。这两个游戏虽然维持了同以撒极度相似的类型外表,但在表达方式、系统扩张、内容制作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贪婪洞窟(Greedy Cave)
——如果一个游戏的美术设定是抄来的,玩法是从另外一个游戏里面抄来的,那它越过了抄袭线吗?
接下来,我们从星露谷的位置上,向后退一步,先去掉“原创的美术”这个条件。
假定有这样一个游戏。不光是题材,连美术风格都是照抄来的,他们还抄了另外一个游戏的玩法,只自己做了一些数值化和付费化的工作——甚至就连这些数值付费化的工作,也是从其他道具付费游戏的外循环里抄来的。
没错,我们正好也有个非常崭新的游戏满足这些条件:贪婪洞窟。
这个游戏目前还在中国付费游戏榜单的前列,而且很戏剧性地曾经得到过苹果推荐,然后又因为被报道而失去了这个推荐。
这款游戏的角色设定和美术设定风格完全照抄饥荒;游戏玩法完全照抄魔法洞窟2;而付费点设计和数值的拆分……好吧我都懒得说了。他唯一的优势,或许就是这个玩法本身大家还不太了解。
那么,这款游戏和挺进地牢有什么区别呢?或者和以撒有什么区别呢,明明大家乍看之下都是借用了玩法,为什么洋人做得就大好评,贪婪洞窟大家都觉得做得不太地道呢?
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抄袭是越过了那条界线的呢?
贪婪洞窟的罪其实并不仅是抄袭——甚至可以说不是抄袭。
确切地说,它的罪在于不思进取的抄袭。
以撒是否抄袭了塞尔达的表现形式?是的。是否抄袭了塞尔达的动作基本模式?是的。是否抄袭了塞尔达的boss和敌人设计?是的。
但是在此基础上,以撒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游戏模式,完全不同的游戏体验,完全独特的美术风格,更开创了一个类型。
而挺进地牢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的世界探索元素,解救NPC,解锁功能——感觉已经有点象一个小号的黑暗之魂了。它的设计走得比以撒和废土之王更远。
而贪婪洞窟并没有。他就仅仅是拿来了饥荒“经过验证”的美术风格,魔法洞窟2“经过验证”的游戏设计,当然还有那套“经过验证”的付费挖坑数值。
“经过市场验证”啊,多少罪恶借汝之名!
所以,这并不是个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故事,不是因为中国制作者和外国制作者的身份差异,也不是仅仅因为抄袭了玩法和美术:你抄袭别人的玩法,倒是再有进取心一点啊!
星露谷物语(Stardew Valley)
——重新回到开始。如果一个游戏的游戏玩法完全是抄来的,自己做了一套诚意十足的美术和内容,那它越过了抄袭线吗?
我们回到星露谷物语,这款完全更新了画面,但保留(抄袭)了历代牧场物语几乎所有特性的游戏。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还是不像看起来那么显然。
有设计突破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每个设计都曾在某代牧场物语里见过,只是没有像这样整合起来。
美术风格抄袭吗?像素点阵图点得确实很辛苦,都是原创的,但演出风格……老实说,真的很眼熟。
这时候我们只能诉诸内心的正义准则了。北宋哲学家、儒学者张载留下了这样一句箴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关学几乎失传殆尽,但只有这“横渠四句”因为振聋发聩而世代传唱。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后半段,可以作为鉴别游戏抄袭的内心准则:“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个准则是“为往圣继绝学”。
首先是“往圣”。使用前人的游戏设计经验可以说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一名设计师所应有的基本技能:某种意义上讲,我会写旗舰评论这个专栏,就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这个目标。我是为了剖析、记录、分析游戏设计的进步,记录下游戏制作者们的伟业与遗憾,才会书写这个专栏的。在他人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并改进游戏设计,向前推进用户的体验,是这条线上重要的判断准则。一款更好的即时战略并不是抄袭C&C,而一款更好的FPS也并不是抄袭DOOM。
然后是“绝学”,存亡续绝。如果一种游戏设计或者一个游戏类型长久以来已经被遗忘或放弃,重新将这种设计发掘出来并现代化,也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条内心准则。对远古游戏的玩法或者画面做现代化改装,应当也属于这个准则之内:它能够向更多的人展示游戏设计的魅力。如果现在有人能把博德之门改编到当代游戏的水平,那可是游戏设计水平达到极高境界的证明。
肯定有人会问,“为往圣继绝学”会不会有点太松了?
或许是的。如果只有这一条标准,绝大多数山寨游戏大概都能过关,就更不用说类似星露谷、贪婪洞窟这样,重新制作和优化了相当内容的游戏。更不要说那些在付费、数值和外围系统上做出了各种各样探索的山寨游戏——它们也确实改变了原先的设计。
所以,我们还需要第二个内心的准则:“为万世开太平”。
在继承前人设计的这条路上,应当有一个界限存在。如果一个游戏,它使用别人成功的设计经验,并且试图在这个标准上向前创新,为后人开辟道路,大约就可以说它满足“为往圣继绝学”的内心准则;但如果是毫无界限地抄袭和整合其他人的设计,到了大家打开游戏看到界面就能猜到这游戏准备怎么干的程度,那就过了抄袭线了。
一款游戏的设计,应该要向前推动这个类型与游戏市场整体的前进,而不是通过抄袭消耗它用户的耐心。这并不因为它们更换了怎样的美术和题材外壳,或者买了什么样的授权,或者赚了多少钱而改变。抄袭而推进了或者完善了这个类型的设计,没有问题;抄袭而没有向前推进游戏设计,就算在市场上赚到了钱,那也不值得褒扬。
如果在一个玩法仍然方兴未艾,人们仍然对此充满兴趣,千辛万苦做出这一游戏设计的设计师们仍要仰赖此谋生的时候,一个游戏做了和他们一样的内容试图争抢用户,就是越过了那条线。这条线可能体现在美术设计的抄袭上,游戏玩法的抄袭上,甚至游戏题材的抄袭上。或许这样的抄袭,能够蒙骗那些没有见过原作的人,赚到大钱,但它是违背我们内心的准则的。
我的判断是,星露谷正在那条抄袭线上,或许还额外多超越了一点点。至少,他对其他的独立游戏,恐怕并不会是个好的例子;对牧场物语这个系列,也谈不上什么存亡续绝。
毕竟,牧场物语的制作公司还在,而且他们正处在日本市场异常的困难之下。所以,在制作者已经发了大财的情况下,我不会推荐大家购买这个游戏:有100万玩过或者没玩过牧场物语的人已经付钱支持了这个在抄袭线上的游戏,没有必要再给制作者更多钱了。一个人点了4年像素图,确实很辛苦,完成这么大一个游戏确实很了不起;但1200万美元的收入,折合300万美元的年薪,应当足够补偿这些辛苦了。
如果,星露谷拿到这笔巨款,能做出出色的联机模式,他可以将牧场物语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有趣的新兴游戏类型,或许我会改变这个评价;但就现在创下销量奇迹的这个版本而言,星露谷更像个游戏玩法的掠夺者,而不像一个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如果这个模式推广开来,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大波美化表现力,照抄玩法的“独立游戏”正飞奔在绿光的道路上。
我衷心希望各位玩家能拥有自己的内心准则,而不会为了诱导性设计或是话题性盲目付费。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还是用来支持那些更优秀、更饥饿的游戏制作者吧。
(或者,捐给旗舰也可以,本旗舰的文章也是鄙人一个字一个字敲了十二年敲出来的,比他一个点一个点点像素还多三倍……)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2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IP也会撞车:女神侧身像复活事件
本篇是写星露谷时偶然见到的近期轶闻,原本想整合进星露谷和玩法抄袭的话题,可仔细想了想觉得主题不是很一致,所以单独发个“外一则吧。
我们大家都知道国内游戏授权界的乱象。从经典游戏、网络游戏、动画漫画一直到网络小说,几乎所有作品的“IP授权”都是一团乱麻,各路版权贩子出没其间,极大地体现了“中国经济学”的“优越性”。不要说授权撞车,连两授、三授甚至七八授的情况都时有听说。各个平台一共有多少款传奇、仙剑、天之痕、大主宰……简直数都数不清了。如果有人做中国游戏考古学家,日后一定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异常困扰吧。
但就非常成熟的日本市场来说,撞车的事情可就非常罕见了。大多数授权都有严格的地区、类型、质量限制,以防出现撞车、破坏原品牌价值等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可在在上个月,也就是16年3月份,日本市场就发生了一场撞车:还是场颇有点惨烈的撞车。
撞车的事故现场,还发生在一个对上世代家用机玩家来说耳熟能详的系列上:女神侧身像系列。
有些资历的家用机玩家一定会对PS/PS2时代的名作女神侧身像(Valkyrie Profile,以下简称VP系列)有印象。这款发售于1999年的游戏,号称“战斗系统最好玩的JRPG”(其实VP的时代,还没有JRPG这种叫法,当时JRPG就是RPG的主流)。
VP系列是JRPG黄金时代创意的象征之一,和异度装甲(Xenogears)等异色名作并称——我知道我这么说年轻的玩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就理解为在PS世代的游戏市场上相当于黑暗之魂系列的地位就好啦(等等!)。
VP1发售在PS1上,卖了70万套,但其剧情、战斗系统、质量、口碑、影响力都超越了这个销量,就连当时中国的游戏论坛和评论界也都被VP洗了版面,直到多年以后也仍然是提起JRPG时必然会被提到的名作。它有一套受到格斗游戏设计理论影响极深的战斗系统,可以近似理解为格斗游戏“帧数表”设计理论的RPG化:战斗中选择的不再是指令,而是每个角色的行动时机,通过合适的行动时机构成连携,获取/消耗时间资源(可以近似理解为气,帧数或者优势,当然最好还是自己实际来打下),然后在合适的连携中完成最大化输出的战斗。如果你是个对日系动作游戏、格斗游戏或RPG游戏设计感兴趣的玩家,那么VP系列你是绝不可错过的一款逸品。
然而,在PS2上的VP2命运却不那么美妙。这款游戏发售于2006年,和一代同样是tri-Ace操刀,Square Enix发行,但在销量上却遭遇了逆势惨败:只销售了40万套,推定没有回本——虽然游戏的质量还是非常出色的。它还获得过一个更有名的奖项:IGN评选的“Best Game no One Played"——翻译过来就是“谁也没玩过的杰作”。
于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这个系列从此就一直停留在掌机和复刻界,出了两款追忆往昔的作品赚点奶粉钱,直到现在。
曾经叱咤风云,象征着JRPG最高水平的外包厂商tri-Ace又拉了一个冤大头NTT DoCoMo,决定再次挑战火热的日本手机游戏市场。他们拿出来的,自然就是自家引以为傲的盖世杰作,VP系列的精神续作。
tri-Ace号称日本第一RPG外包商,决非浪得虚名,他操刀开发的JRPG大作可以说满坑满谷:整个星之海洋系列、女神侧身像系列、FF13-2和FF13LR、新梦幻之星……全都是tri-Ace外包开发,比西洋RPG界的外包业余户黑曜石不知道厉害到哪里去了。
自认为开发实力是日本第一的tri-Ace见到火热的手游市场,说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于是也投入全公司之力开发——以及坑冤大头。2015年他们用Chronos Ring坑了冤大头Konami,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就又拿着女神侧身像做饵,坑到了一家来头更大,资金更充足的冤大头:NTT DoCoMo,日本最大的手机运营商之一,大概相当于日本移动吧。
但有一个问题:VP系列的版权理所当然地不在tri-Ace这个外包商手里,而是在发行商Square Enix的手里啊!
所以,这款游戏只是拥有一个继承了原VP系列战斗系统的精神续作而已,名字也必须避开VP系列,起了个在含义上、剧情上类似的名字:天堂与炼狱(Heaven X Inferno)。
事隔十年,名作复活,登陆手机,抽卡抢钱,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
从画面质量和制作质量也能看出tri-Ace的雄心:这款手机游戏的画面质量,直逼PSV上的RPG大作,画面绚丽,动作连贯,除了抽卡以外简直不像一款手游。当然,耗电量和发热量也理所当然地非常醉人,数据包大小直奔2G,大片手机连跑都跑不起来……
暂且不论天堂与地狱到底有没有机会赚钱,但版权持有人Square Enix坐不住了。天堂与炼狱上线了,游戏品质和初期势头看起来都不错,眼看着就要把VP系列不多的遗老遗少抢光,他们只好急急忙忙地跑出来喊道:等等!其实我们也在复活VP系列啊,而且也是手游,tri-Ace你们一个外包的不要截胡!
这款手机游戏名叫Valkyrie Anatomia: The Origin,怎么看也是正传系列的待遇。
顺便,这款游戏的命名也给之前装逼的中文翻译出了个难题:你们当年非要把Profile翻译成侧身像而不是档案,现在叫做Anatomia了,该怎么办?难道翻译成“女神解剖书”吗?
而且,SE他们还真祭出了“2016年春发售”的大招牌,表示这个可不是我们一时起意,游戏早就在开发了,6月之前就会发售了,交通事故责任人是tri-Ace啊!
这款游戏当然也有个“VP系列之父”带队,制作人是山岸功典——他是VP1和2,以及奶粉作品们的Enix/Square Enix方制作人。
虽然游戏还没有任何资料、截图和视频传出,但根据近年日本手机游戏的尿性,我敢用小脑断言:这款VP前传游戏,九成五也是个使用VP战斗系统、以gacha抽卡作为付费点的标准日系手机游戏。
这种撞车事故现场简直堪称惨烈了:原本就是只有几十万用户号召力的老牌游戏,还要被两个风格、定位、设计几乎一样的产品争抢,最后的结果八成是两败俱伤。
这种“精神续作”大战“版权业主”的戏码,也从侧面反映了日系gacha+X的模板式手游竞争已经激烈到了何等地步:一个十年前的经典系列,居然会被开发商和发行商同时捞出来,进行模板式的抽卡化设计,在同一个季度上线……
资本主义没有巧合,对吧。
不管这暗示着日本手机游戏怎样的市场环境,这两款游戏对我们这些VP遗老遗少总归是个怀旧点,对于从未接触过VP的新世代玩家也算是个好消息:总算能玩到一款使用VP战斗系统的新游戏了。
至于说抽卡(gacha)设计会对VP的战斗系统造成损害吗?我想,这可就是个大得多的设计话题了,并非能在这场交通事故中说清的。
哦,如果万一,我是说万一,SE的Valkyrie Anatomia居然不是个gacha手机游戏,我想我会单独写篇文章给它道歉的。
虽然这个可能性真的就是万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一下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移动端|小黑屋|地精研究院

GMT+8, 2024-12-22 00:18 , Processed in 0.1913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