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一下
查看: 260|回复: 1

论“为将之勇”------区分艺术形象与真实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0 14: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日于席间推杯换盏之际,一前辈大叔酒后吐真言:“要我说啊,那些三国隋唐什么的小说,最TMD扯淡的就是把一个人的作用定位错了,你们说说看,那些领军的一死手下就做全乱了套仗更别打了,那他干嘛还出去跟人单挑啊??玩刺激啊??全是那些作者在胡说八道!”正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顺着他的想法想下去,确确实实的发现了一点有趣的东西——即为大将者真的是冲锋在前破敌陷阵吗?值得玩味。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演义中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被其他武将亲手所杀,而历史上却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真真正正死于他将之手的名将唯河间颜良一人,而且也不是于阵前主动单挑艺不及人而死,乃是他中了曹操的战术,后翼为关羽张辽所袭,阵型大乱,措手不及,被关羽突入阵中,进而被击杀于万军之中。三军将为首,指挥大军的主将乃士兵效命的旗帜,更是军心所在。是以若其身死则军必乱,军乱则败,败则大势去矣,总的战略形式便会因此扭转。那么,这样重要的人物有什么理由要冲锋在第一线成为一个加强版的小兵呢?此正乃我之不解所在,因为演义里的许多战斗都是发生在主将之间“但见A将B斩(刺)于马下,B军大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A军乘胜追击,B军大败。”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险。将军身死就会带来如此灾难性后果,那三国里的诸位英雄又为何要不顾死活出手于阵前单挑呢?也许有人说那是英雄气概,但是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挂了就谈不上什么英雄了(看看演义中的夏侯渊吧,他的首级都快成了刘备诸葛亮黄忠向人炫耀的艺术收藏品了)且三军主将身上担负着一场战争的胜败,万不可因一己之快而误主公大事。我有例子为证:张辽早期(已降曹)围攻昌某(那字我不会打)所率领的叛军,于敌军困窘之际劝降,昌兄犹豫不能决,为稳其心,张辽只身入敌城,拜见昌兄的老母妻儿,昌某大喜遂降。事后曹操因其身入险境而深责张辽:“此非大将法也!”张辽也诚恳认错。曹操可是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可以说他的观念便代表了当时的绝大多数精英的想法,既然曹操都认为为将不可乘勇而不顾身家性命,那么就足以说明阵前单挑并非行军作战之法。对于一些举逍遥津张辽之勇来质疑的朋友,我会在后文提及为将之勇的真正作用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还有人觉得我是在扯淡,那么我再举些例子。吴起白起李牧蒙恬韩信英布等等历史名将有哪个是天天和人对砍出名的?而为何又被后人称颂呢?为何西楚霸王项羽不习武而要追求“万人敌”呢?结果不言自明。那么为何XX演义中的关羽秦琼又都是手染名将之血呢?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艺术上的需要了。众所周知,作家们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必须本着将将该人物深深刻在读者心中的原则。而指挥作战运筹帷幄的将军远不及于万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猛者来的印象深刻,这也正是赵关张等艺术形象比周陆司马等为人熟知的原因,更不用说手刃五十四将的赵云为何FANS如此之多而且成为话题人物导致众多贴吧论坛内口水战不断。(笑)而那些古之名将因为从未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所以就不会有什么一挑数十将的奇功伟业了。当然艺术形象的鲜活恰恰说明了作者水平的高超,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的原因不言自明。而我正在做的,只是从历史和军事合理性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在扁损演义(为合要加这句话?实在是我被某些演义拥护者损的不成人型而后怕了,那些兄弟实在是很狂热,我上次只不过做了个历史和演义的出入对照就被认为是对演义的大不敬而被他们!¥%·%#掉了)
现在已经说清了上将不可冲锋陷阵了,那么为何在历史上仍留下了某些豪雄勇冠三军的记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为将之勇的作用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真正有着勇猛记载的武将要么是其官阶低下时显现其勇要么就是在一些很惊心动魄的大战中一展神功。而这恰恰就是关键所在!官品不高又身怀绝技的英雄们靠什么能令自己扬名天下为主公所赏识呢?一条路子是和军阀们有血缘关系或有旧情如诸曹诸夏侯为曹操所重用以及太史慈投同乡刘繇(不过也没被重用)周公谨“出山”后被孙策引为左膀右臂等等。另一条路子是靠机缘,像赵子龙救公孙瓒。关系不是生来就有,机会不是触手可及,对于万千意欲扬名立万的军人,作战勇猛奋不顾身然后累积军功逐步提升便成为了唯一途径。甘宁周泰等便是靠血战获誉,于禁邓艾等正乃因军功而身居要。而职位低的武将的职责与作用就是作为普通军士的典范,冲锋在前鼓舞士气,正所谓在其位而谋其职嘛。当成为手握兵权的名将之后,勇猛好杀便已不是其职责,套句台词“力量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统率三军一战得胜就成为了其责任与使命,这种时候要是为了追求个人快感而像个小兵一样冲锋在前,只会令其主公大悔自己眼力不济错用匹夫了。是以许楮虽勇冠三军天下知名却只能守护在曹操身边不能统军出战,正是因其只是单兵作战能力强而非率众击敌的将才。而周泰早年靠护佑孙权(不是在逍遥津,演义为了文章的条理性与精彩性而将这个事件放在了逍遥津,其实周泰身被数十创以死捍卫孙权的事件发生时孙策还没死呢)而为孙策感激重用,因其出色的统御能力而走了一条和许楮完全不同的成功之路-------前者因保护曹操劳苦功高屡救其于险境而受重赏封侯,后者决机于两阵之间而功成名就。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4: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更令人羡慕不言而喻。那么为何许多名将在其成名之后仍有因个人之勇而左右局势的事迹呢?这便是一个人的勇武的最大的作用-------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杀手锏!
赵云长坂救主之时,正是刘备最凄惨的日子,手下已无兵可以指挥,主公刘备也弃妻儿而去。危难当头赵云仗一己之勇全力周旋,方勉强于乱军之中护佑幼主突围(杀五十四将就当是一场浪漫的电影吧)因此扬名。其后,被称为万人之敌的张飞立于桥头大喝一声:“身是张益德,可来速决生死!”敌军惧其勇而不敢上前,桥那头精疲力竭的刘备赵云全赖此而得脱,是以三国志称“当日无飞,先主几近危矣。”
张辽以八百军士败孙权数万的壮举,也是险中求胜的博羿。是时,寿春境内仅有合肥为最后的门户,一旦失守,江淮地区便易主矣。于此绝境,张辽依曹操所遗之计,果断出击,偷袭孙权中军成功,若非也是身处绝境(都是被张辽逼的)的陈武凌统等以死捍卫。孙权必为曹军所杀。犹是如此,结局也相当悲惨,以勇烈见称(三国志原话)的陈武临阵战死(并非为庞德所杀),凌统所精养的三百精锐无一生还,吴军大败。此役之后,孙权在张辽镇守合肥的岁月里不敢染指江淮一寸土地,江东小儿夜闻张辽之名不敢啼哭。一人之勇,功效如此之巨,又怎可大冒风险滥用于阵间呢?要知道,张辽也是拼了身家性命方建如此奇功。
  问题说到这份上,大家应该也明白名将勇武的用武之地乃是决定生死胜败的绝境而非两军对战的行军之间。因此可见艺术与历史不可混为一谭。关羽被奉为武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其水淹七军(虽是天灾但也是其大胜之功勋),逼得曹操几乎迁都,进而威震华夏的伟业。于行军作战之时的真正的制胜关键当是主帅的统军能力而非个人勇武。这也正是曹操,周瑜,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国士们名垂青史的原因所在吧。
霸王烈枪发于百度帖吧,在下第二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一下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移动端|小黑屋|地精研究院

GMT+8, 2024-11-23 01:53 , Processed in 0.0374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