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一下
查看: 7038|回复: 16

东方资料籍 中华民族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 12: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相传尧的末年,洪水泛滥,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而一事无成,而被尧处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继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导的方法,广修沟渠,终于根治了水患,从此成了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称为『大禹』。

    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

    功臣,名人,后妃

    黄帝妃:嫘祖,嫫母

    政治:

    传说伏羲氏时官都以龙为名,称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后来的神农氏以火名其官,黄帝以云名其官。这些情况说明,一直到黄帝时,其政权组织都极为简陋,实际上是部落头领议事会。传说,帝颛顼时设五行之官,以及负责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负责治民的北正之官,这才有了政权组织的雏形。帝尧时,传说已有三公六卿百执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诸侯的四岳,以及州、师、都、邑、里、朋、邻的各级地方组织划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长官。帝舜时,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中朝职官。显然,尧、舜时职官体制的传说,有许多后人附加的内容。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尧、舜当时已经有相对成形的职官体制。

    经济文化:

    从考古的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社会生活:

    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以葛、蚕丝制成衣服。(丝绸受欢迎的程度历久不衰,中外闻名。)在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科学发展有:

    天文学:

    是中华文明史上发达极早的知识部门之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农业的生产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仅从为了确定季节这一点来看,人们就已经绝对地需要天文学。重要的发展有:

    一,物候的观察和初始的年岁季节概念。也就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活动现象来断定季节的变化。

    二:天象物候历。也就是通过天上的星象的变化来断定季节的变化。

    三:记日法的发明。物候历是一种粗疏不定的历法。天象物候历虽然有所进步,但仍然有相当的不固定性。记日法的发明什么时代已无从知晓。《史记.五帝本记》说:「黄帝迎日推策」。「策」是一种小竹木片。迎来一次的日出,就移动一根竹木片。记日法的发明中,以天干记日法影响最为深远。所谓天干记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逐日依次用一个字来标记一天。这个方法后来和地支结合成为干支记日法,它一直延续使用到现代,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有特色的部分。

    四: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瞩目的天体。有了记日法之后,月亮的圆缺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两个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五:方向确定中的天文知识。也就是依靠对太阳的观侧。起先人们把日出时的方向称为「东」,日落时称为「西」。

    医学:

    药物的运用,人类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的药用功能,传说伏羲、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针灸的发明,《帝王世纪》中有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说明我国古代的针灸发展是很早的。

    文字:

    在世界各古老国家的文明史上,文字的发明被看做是文明产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木契)形文字。但是,标音字母的发明是西方文字的特点,中国的汉字最初是以象形文字为主要特征的。

    当时的世界:

    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地区印度地区

    前4500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称为巴达里文化时期(~3600年)

    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考古称为为埃利都~前3500年)

    前3600年

    埃及父系氏族时期,考古学称「涅伽达文化I时代」(~前3500年)

    前3500年

    埃及出现最初的奴隶制小国,埃及称为「塞普」,希腊称为「诺姆」,汉译为「州」。此时进入考古称为涅伽达文化II时代(~前3100年)

    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出现一系列苏美尔城市国家,考古称为乌鲁克文化时期(~前3100年)

    前3100年

    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的第一王朝,埃及进入早王朝时期。(~前2686年)

    出现国家型成时期,苏美尔地区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考古学称为捷姆达特.那色文化时期,即早王朝初期和中期王朝(~前2700年)

    前3000年

    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并在那里建立阿卡德国家。

    爱琴海地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西里地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前2900年

    巴勒斯坦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属于塞姆语系的伽南人,在此定居过着农耕生活。

    前2700年

    进入早王朝后期即古苏美尔时期(~前2371年)。是奴隶制的鼎盛时代。

    前2686年

    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前2181年)。此时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时代。各朝法老大肆建造金字塔。

    前2600年

    爱琴海进入青铜时代,这是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

    前2371年

    阿卡德人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是萨尔贡一世(前2371~前2316年)

    前2315年

    阿卡德王国里木什即位(~前2307年)。在其统治初年,苏美尔各地不断爆发起义。里木什镇压了各地的起义,并出兵埃兰,直至波斯湾。

    前2306年

    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里木什被杀,其兄玛尼什吐苏即位(~前2292年)。玛尼什吐苏执政后向伊朗西南部扩张,击溃了12个城市的同盟军。

    前23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行成与此时,以印度和最大的两座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柏为代表。被称为哈拉柏文明。

    前2291年

    阿卡德王国纳拉姆新即位(~前2255年)。此时是王国的极胜时期。纳拉姆新先后镇压了乌鲁克,温玛等地的起义,并将期势力扩展到叙利亚,阿拉伯等地。

    前2254年

    阿卡德王国沙尔卡里即位(~前2230年)。此时王国日渐衰落,前2230年被两河东部的库提人所灭。

    前2230年

    库提人侵入美索不达米亚,灭掉并统治美索不大米亚近一世纪之久。(~前2150年)

    前2181年

    埃及进入第一个中间时期(~前2040年)。在此期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有史料可考的大规模奴隶,贫民大起义。

    前2113年

    苏美尔人赶走了库提人,建立了更为集权的乌尔第三王朝(~前2006年)。王朝的建立者乌尔纳姆编制了通行全国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此时南部两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

    前2040年

    埃及从分裂重新走上统一,进入中王国时期(~前1786年)。此时埃及的奴隶制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前2000年

    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形成克里特奴隶制国家。

    意大利进入青铜时代,北部意大利出现了特拉玛尔文化,中,南部意大利出现了亚平宁文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0 收起 理由
ocean + 6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夏朝资料篇

夏朝(公元前2033至公元前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岛岛(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岛岛、尔雅九州岛岛、周礼九州岛岛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岛岛,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嗤???ぞ吆蜕?钣镁撸?唐方换灰灿兴?⒄埂S辛吮冉辖?降囊跹艉侠?透芍Ъ侨盏姆椒ā5谑?宕?耐酢缚准住梗?梅绞豕砩瘛⒁?遥??鹬詈畹姆磁眩?耐醭?鸾ニグ堋!缚准住乖偃??健嘎墓铩梗ㄏ蔫睿??抢?飞嫌忻?谋┚???晃裥薜拢?莩尬薅龋?比宋奘??拇τ帽??兔裆瞬疲?灾旅裰诜纯梗?詈钆牙耄?沼诒弧干烫馈顾?稹?br />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夏朝王系表(2205B.C??1766B.C.)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功臣,名人

    后羿

    政治:

    夏王朝的最高首脑称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始。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音「鼓」guˇ),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音「囚」qiu?)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养龙的「御龙」,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夏王朝九州岛岛的划分和「甸」、「侯」、「?(音rui?)」「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个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国家治理上,要文治与刑罚并用。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的认识。《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就是这层意思。

    法律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总称。

    经济文化:

    夏代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数量较多的石?,石刀等收割工具。庄稼以「畎(音「犬」quanˇ)亩法」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代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手工业的发展,在夏朝时金属器皿已经出现。

    货币的产生传说产生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夏朝的艺术,夏朝有关于乐舞的传说,首先是围绕「启」的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则神话,说启将三名美女敬献给天神,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由是他又制成《九韵》。

    在宗教上,夏王朝继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并形成了至上神的观念。当时夏王朝已经建立了地上的统一王权,在天上再塑造一个至上神保护自己的王权。

    科学发展: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经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

    地图的出现,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传说大禹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九州岛岛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兽,有人说这可能是导游的「指南图」,或者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

    当时的世界

    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地区印度地区

    前2000年

    希腊克里进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形成克里特奴隶制国家

    前1894年

    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前1595年)。此后300年间,巴比伦成为两河流域最主要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高的发展。

    前1792年

    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王「汉谟拉比」即位(~前1750年)。此时是古巴比伦的全盛时期。「汉谟拉比」编制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前1786年

    埃及又陷于分裂的局面,进入第二中间期(~前1567年)

    前1720年

    埃及遭到来自亚洲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前1570年)。

    前1640年

    赫梯人「拉巴尔那」征服小亚东部后,自称为「大王」。他被认为是赫梯国家的创立者。

    前1595年

    赫梯人洗劫巴比伦,巴比伦第一王朝告终。

    前1567年

    「阿摩西斯一世」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建立第18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前108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商朝资料篇

商朝公元前1562年??前1066年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zhi?)」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音「胆」danˇ)」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1766B.C??1122B.C.)

    成汤->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乙->?辛->沃甲->?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庚->?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王)

    后,妃

    商王武丁妃:归好,商纣妃:妲己

    功臣名将

    伊尹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当时的世界

    埃及

    两河流域

    希腊地区

    印度地区

    中华帝国

    前1535年

    赫梯立铁列平为王,铁列平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并对国家制度进行改革,重建贵族会议,确立了王位继承法。

    前1562年

    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都毫。

    前1530年

    赫梯人撤离巴比伦后,加喜特人在此建立加喜特王朝(~约前1157年)。

    前1504年

    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即位(~前1450年)。在其统治30余年间,先后17次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震动了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埃及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大帝国。

    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后来太甲复位。

    前1500年

    胡里特人在卡布尔河流域建立米丹尼王国(~前1380年)。其疆域最广时,西控叙利亚的阿拉拉赫和卡特那,东控努楚和阿拉普卡,以及亚述。

    前1380年

    赫梯苏皮鲁留姆实行统治,进入赫梯帝国时期(~前1230年)。赫梯与米丹尼进行战争,攻克了米丹尼的首都瓦舒卡尼,叙利亚北部各小国也屈服其势力。米丹尼从此衰弱。

    前1379年

    埃及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顿)即位(~前1362年)。他为打击僧众集团的势力实行宗教改革。

    前1375年

    巴比伦加喜特王朝布尔那不里什二世即位(~前1347年)。进入全盛时期。

    前1365年

    亚述阿苏鲁巴利特一世即位(~前1330年),此后亚述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大国。

    前1350年

    亚述阿苏鲁巴利特一世与赫梯联姻,开始攻击米丹尼,自称「大王」。阿苏鲁巴利特被认为是亚述帝国的创立者。

    前1330年

    亚述恩利尔尼拉里一世即位(~前1321年)。在位期间打败巴比伦。

    前1320年

    亚述恩利尔尼拉里之子阿里克迪尼鲁即位(~前1309年)。转战南北,建立王都亚述城。他是第一个留下军事及年的亚述国王。

    前1308年

    亚述阿卡德尼拉里一世即位(~前1276年)。他击败加喜特人后,征服米单你的古老城镇。

    前1304年

    埃及拉美斯二世即位(~前1237年)。在其统治期间,与赫梯帝国进行长期的争霸战争。

    前1298年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进攻赫梯帝国,双方激战与卡迭什。

    前1289年

    赫梯哈图舒尔三世即位(~前1260年)并继续与埃及作战。

    前1289年

    赫梯哈图舒尔三世和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订立和约,叙利亚大部分为赫梯帝国所有。

    前1275年

    亚述沙尔默尼泽尔一世即位(~前1246年)。其继续向外扩张。

    前13世纪中叶

    希腊各城邦以迈锡尼王阿加米农为统帅,远征小亚特洛伊城。希腊联军围城10年不下,后以「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

    前十四世纪后期

    盘庚迁都于殷

    前1245年

    亚述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即位(~前1209年)。进攻小亚,同时洗劫了巴比伦神庙。

    前1230年

    赫梯在苏皮鲁留姆二世统治时,遭「海上民族」的侵袭,赫梯帝国亡。

    武丁在位,曾对鬼方、夷等用兵。

    前1209年

    亚述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为其子所害,亚述进入衰弱时期。

    前1200年

    希腊为多里斯人所占,迈锡尼文明结束。

    雅利安人由西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定居下来,雅利安人的早期历史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前1000年)

    罗马约从此时起,第二批印欧部落进入意大利。伊达拉里亚人在亚努斯河和台伯河之间建立一些城市。

    前1159年

    巴比伦加喜特王朝末代王恩利尔纳丁.阿基在位(~前1157年),后被埃兰所俘,加喜特王朝终止。

    前1156年)

    加喜特王朝结束后,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伊新第二王朝(~前1025年)

    前1124年

    伊新第二王朝尼布甲尼撤一世即位(~约前1103年)。他曾率兵攻击埃兰,其疆域扩大到波斯湾。

    前1116年

    亚述堤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即位(~前1078年)。在其统治期间,西进叙利亚,南攻伊新第二王朝,洗劫巴比伦。

    前1100年

    希腊约此时进入「荷马时代」,出现铁器。整个希腊进入氏族制度解体阶段。

    纣王杀比干,并对东夷用兵。

    前1085年埃及进入后期王朝时期(~前332年),又呈现分裂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周朝资料篇

周王朝(公元前1066-前256)

    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元妃「姜?」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称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周王朝帝系表

    西周朝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

    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东周朝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政治制度: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经济文化: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垄断,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商贸的品种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异等。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青铜。

    科学发展: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当时的世界

    埃及

    两河流域

    希腊地区

    印度地区

    中华帝国

    前1066年

    西周建立

    前1050年

    以色列为腓力斯丁人所征服,设在西罗的中央神庙被破坏。

    前1024年

    伊新第二王朝衰亡后,南部两河流域相继建立起海国第二王朝(~前1004年)和巴兰王朝(前1003年~前977年)。

    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平定武庚叛乱,周王朝第二次封建。

    前1020年

    以色列建立君权,扫罗被立为王(~前1000年)。扫罗领导反对腓力斯丁人的斗争,在吉尔博战役中战死。

    前1000年

    以色列立大位为王(~前960年)。戴维将腓力斯丁人驱赶出境,定都耶路撒冷,统一以色列.犹太国家。

    印度「晚期吠陀时代」史于此时(~前600年)。这是雅利安人的国家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产生时期,也是瓦尔那制度形成时期。

    周昭王攻楚,度汉水溺死。

    前960年

    戴维王之子「所罗门」为王(~前930年)。所罗门统治时期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全盛时期。

    前935年

    亚述阿苏尔丹二世(~前913年)统治时期,中断近一个半世纪的亚述年代纪重新开始。

    前930年

    以色列.犹太王所罗门去世,其子利荷普阿姆即位(~前922年)。北部以色列人爆发了以耶罗波安为首的反抗运动。

    前928年

    流亡埃及的耶罗波安,在埃及的支持下,攻陷耶路撒冷。从此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瓦解。

    前922年

    耶罗波安王朝建立(~前900年)。耶罗波安一世(~前901年)为北方(以色列)之王,罗波安(~前915年)为南方(犹太)之王。

    前900年

    以色列巴沙王朝建立(~前876年)。继续同犹太人进行战争。

    前883年

    亚述阿苏尔那亚尔帕二世(~前859年)统治时,不断向外扩张,一再在西方,北方和西北方作战,试图重建亚述帝国。

    前858年

    亚述玛那萨尔三世即位(~前824年)。两河流域北部、叙利亚地区诸小国都为亚述所征服。

    约前9世纪希腊《荷马史诗》编成诗集。

    北非迦太基建立城邦。

    前842年

    以色列经过内乱后,军人耶户取得政权,建立耶户王朝(~前748年)。在耶户统治期间,以色列屈服于亚述。

    犹太王国母后阿瑟莱雅在耶户政变中夺取大权,欲灭戴维一家以巩固地位。

    前841年

    国人暴动,厉王逃跑至彘,周公,召公实行共和行政,中国历史上正确纪年自此开始。

    前836年

    犹太吉霍阿什由祭司长支持登位(~前797年),阿瑟莱雅被杀。

    前828年

    厉王死,宣王即位

    前823年

    亚述沙姆希亚达德五世(~前811年)得巴比伦之助,平定境内叛乱,但失去帝国若干部分,后乌拉尔图人日益兴起,威逼亚述。

    前810年

    乌拉尔图明努亚开始统治(~前781年)。乌拉尔图日趋强盛。

    前798年

    以色列约阿斯(~前782年)统治期间,同犹太人作战,收复以色列失地,取得耶路撒冷,迫使犹太为附庸。

    前797年

    犹太亚玛统治时(~前769年),丧失独立,臣服以色列。

    前783年

    以色列耶波安二世(~前748年)统治时,其国势强盛。自所罗门统治以来,大马士革等第一次归于以色列统治。

    前776年

    希腊各城邦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赛会,希腊纪元开始。

    前771年

    申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

    前770年

    希腊人在意大利的伊什亚岛上的皮特库建立最早殖民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春秋资料篇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蠓蜃ㄕ?胍南亩氛?巧衔杼ā?br />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五霸

    霸国

    创业霸主

    历时

    时间(年)

    齐国

    齐桓公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晋国

    晋文公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国

    秦穆公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国

    楚庄王芈侣

    前790-前690

    110

    吴国

    吴王阖闾

    前690-前510

    30

    功臣,名将,名人

    百里奚,老子,孔子,范蠡,西施,孙武,鲁班,豫让

    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经济文化: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科学发展: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移」。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哲学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当时的世界

    埃及

    两河流域

    欧洲地区

    印度地区

    中华帝国

    前770年

    希腊人在意大利的伊什亚岛上的皮特库建立最早殖民地。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前769年

    犹太乌西亚(~前749年)统治时期,其国势转盛。

    前760年

    乌拉尔图萨尔杜里二世即位(~前730年)。萨尔杜里二世曾多次征伐乌尔米亚湖西南的马亚国,两次出征康马汗国。

    前757年

    希腊斯巴达检察官纪年开始

    前753年

    罗马建都城,王政时期开始。

    前748年

    以色列耶户王朝末代王撒迦利亚为沙龙暗杀。

    前746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沙尔三世即位(~前727年),亚述历史进入新亚述时期。他在位期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募兵制,改革军事技术,对外进行扩张,其国势大振。

    7

    约从此年起,斯巴达在国王西奥庞珀斯的带领下,征服美塞尼亚地区,史称美塞尼亚战争。(~前720年)

    前735年

    约在此年,乌拉尔图萨尔里二世与亚述提格拉特拉沙尔三世作战,萨尔杜里二世战败。

    前734年

    犹太埃哈兹即位(~前715年),为抵御以色列的进攻,求援于亚述。

    前732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攻陷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推罗等城被迫向亚述纳贡。

    以色列大部分及阿拉姆全部置为亚述行省。亚述人任命何细亚(~前723年)在撒马利亚为王。

    前729年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并吞巴比伦,自封为巴比沦王。

    前730年

    乌拉尔图鲁萨一世即位(~前714年)。鲁萨一世统治期间对南高加索进行讨伐。

    前726年

    亚述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即位(~前722年)。前725年,围攻以色列都城撒马利亚及推罗。前722年,撒马利亚为萨尔玛那萨尔所攻陷。

    前722年

    亚述萨尔贡二世(~前705年)。其在位期间,镇压了叙利亚诸部的起义,摧毁了以色列,击败了乌拉尔图。

    《春秋》记事由此年开始。

    前715年

    犹太希西统治时期(~前687年)。希西家制定宗教及政治改革,作为复兴戴维盛世计划的一部分。

    前704年

    亚述萨尔贡二世之子辛那赫里布即位(~前681年)。辛那赫里布以武力及外交手段使巴比伦,腓尼基个城邦,叙利亚,埃及,以及小亚诸国臣服。

    前689年

    亚述辛那赫尔布洗劫巴比伦城

    前683年

    希腊雅典执政官从此时起为一年一任,执政官皆从氏族贵族中选出

    前685年

    齐桓公即位,用管仲为相

    前680年

    亚述阿萨尔哈东即位(~前669年)。在其统治期间,埃及、巴比伦、腓尼基诸国摆脱亚述而独立。

    前671年

    亚述阿萨尔哈东远征埃及、占领孟斐斯,自称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前669年

    亚述阿苏尔巴纳帕而即位(~前627年)。此时亚述武力征服已到极点,其版图东接伊朗、西临埃及、北及高加索、南抵波斯湾。

    前640年

    犹太约西亚统治时期(~前609年)。其在位时推行一项完整的政治、宗教纲领,以重建戴维的王国。

    希腊希洛人在其领袖阿李斯?梅尼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前620年)。

    前651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

    前626年

    迦勒底王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国势衰弱,将亚述人赶出乌鲁克,占领巴比伦,取得巴比伦王位,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前539年)。

    前616年

    罗马老塔克文统治时期(~前578年)。

    前638年

    宋,楚泓之战,宋襄公大败。

    前632年

    晋,楚城濮之战,楚败,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

    前627年

    晋败秦于崤。

    前612年

    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合攻陷尼尼微城,亚述帝国灭亡。

    前623年

    秦穆公称霸西戎。

    前605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前562年)。在此期间修建的「空中花园」,被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前601年

    埃及法老尼科在其边境打败尼布甲尼撒。尼科统治期间,沟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工程开时动工,并遣腓尼基船只绕航了非洲。

    前600年

    希腊《伊索寓言》产生。

    印度早期《奥义书》约于此时成文(~前550年)

    前599年

    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增益生于此年。相传增益30岁出家,苦行12年得道,被称为大雄,获「耆那」(即胜利者)的称号。耆那教因此得名。

    前597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耶路撒冷。不久,耶路撒冷陷落,犹太王约雅斤及其臣民被掳至巴比伦。

    晋、楚?之战,晋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前594年

    雅典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前593年),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颁布「释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恢复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会议,创立陪审法庭。

    前586年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下耶路撒冷,大肆劫虐,犹太王国亡。许多犹太人在次被掳往巴比伦(犹太史称为「巴比伦之囚」)。期间,逐渐形成了救世主思想,犹太教产生。

    前578年

    罗马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前534年),实行改革。

    前563年

    佛陀降生

    老子大概生于此时

    前558年

    阿黑们族的居鲁士统一伊郎高原诸部落,并领导波斯人反对米底人的统治。

    前551年

    孔子生于此年。

    前550年

    居鲁士大帝率军攻陷米底都城爱克巴坦那,灭掉米底,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前330年)

    前546年

    希腊斯巴达击败歌斯,成为霸主。

    前544年

    印度频毗沙罗(~前493年)开始统治摩揭陀国,定都王舍城。

    前538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灭亡。波斯人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

    前529年

    波斯居鲁士大帝远征中亚,遭游牧部落马萨革泰人的围歼,居鲁士被杀。其子冈比西斯即位。

    前525年

    波斯冈比西斯征服埃及,自称埃及法老,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前404年),或称波斯王朝。

    前522年

    波斯僧高墨塔伪称冈比西斯之弟,夺取政权。冈比西斯死于归国途中。大流士联合部分波斯贵族杀高墨塔,即位为王(~前486年)。大流士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

    前514年

    大流士改革了波斯帝国后出兵欧洲,进攻斯基泰人,惨败。归途中占领了欧洲部分地区。大流士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

    前510年

    罗马「骄傲者」塔克文专横暴虐,引起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被逐出罗马。

    前509年

    相传罗马公和国建于此时。公和国首脑初称行政长官,稍后称执政官,共二人,由百人团从贵族中选出,其权利均等。

    前506年

    吴国攻楚国,入郢都。

    前505年

    克利斯提在雅典建立民主政治。

    前495年

    马其顿亚历山大一士(~前450年),统一马其顿全境。此时,马其顿与希腊各邦保持密切的联系。

    前496年

    吴,越?(因「醉」)之战,吴王受伤而死。

    前494年

    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贵族迫于形势,只好让步,平民取得选举保民官的权力。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句践。

    前492年

    波斯大流士以雅典等城市支持米利都为借口,派兵进攻希腊,但由于波斯船队遭暴风之灾,进攻受挫。

    前490年

    大流士第二次派兵进攻希腊。海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附近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人在将军米泰雅德指挥下,以巧妙的队形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军队。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

    前493年

    希腊雅典泰米斯?克利任执政官(~前493年),放逐政敌亚里斯泰提。

    罗马人与拉丁人订立条约,相互有帮助的义务,互分战利品,相互通商。

    印度摩揭陀阿?世(~前462年)自立为王。摩揭陀开始在印度列国中称雄。

    前482年

    吴王会诸侯与黄池,成为霸主,越王引兵袭吴。

    前480年

    8月,波斯大军进入希腊本土,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近千人在德摩比利地区给予波斯沉重的打击后,全部战死。9月,波斯大军进抵雅典,在萨拉米海湾战役中被击败,此为著名的「萨拉米海战」。

    前478年

    希腊雅典、爱琴海诸岛和小亚各城邦组成反波斯的海上同盟,史称「提洛同盟」。

    前473年

    越王购歼灭吴国后,会诸侯于徐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战国资料篇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土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导演了一幕生动悲壮的活剧。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当楚怀王察觉受骗,又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闵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联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齐军从燕国撤退后,继位的燕昭王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虽然后来齐将田单收复了失地,齐国从此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力量。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赵武灵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怀王

    政治制度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309BC)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今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经济文化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便、绿肥和灰肥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着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初年,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约烂多彩,或譬喻连珠,或剖析透彻,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科学发展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着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着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申,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哲学思想

    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功臣,名人

    屈原,荆轲,高渐离,鲁班

    当时的世界

    埃及

    两河流域

    前525年~639年

    埃及先后被并入阿黑门尼德帝国、?勒密帝国和罗马帝国。

    约前464年~前455年

    埃及本地小国各自为政。

    3~4世纪

    皈依基督教

    3~4世纪

    读写三种埃及文字的技艺失传。

    前539~1258年

    巴比伦先后被并入阿黑门尼德帝国、塞流古帝国、阿萨息斯帝国、萨珊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成为这些帝国的经济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秦朝资料篇

秦朝(前248-前206)

    前二四六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掌管。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政,除掉吕、?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策略。


    前二三零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前二二九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二二八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迁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前二二五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前二二三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刍被俘,楚亡。早在前二二七年时,燕太子曾派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未成,秦乘机于前二二六年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到到辽东,至前二二二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至此,秦终于全部并吞了六国,完成了一统全国之大业。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纷争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代终告结束。

    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使秦帝国长治久安、万世不移,嬴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系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在始皇当政的十二年间,其为政之苛暴业已显露无遗。

    秦帝系表

    始皇帝嬴(221B.C??210B.C)->二世胡亥(210B.C??207B.C)-

    >秦王子婴(206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楚汉之争资料篇

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秦亡后之群雄遂鹿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楚汉相争系秦亡以后项羽、刘邦之间争夺政权的一场战争。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群雄纷纷响应、并起倒秦,其中以项羽、刘邦等所拥立的楚怀王势力最大。

    刘邦(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沛(今江苏沛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中,曾任亭长(秦于郊野设亭,十里一亭,亭有亭长)。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沛县后,刘邦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下,聚众响应,占领了沛县,被推为沛公。手下有三千人。项羽的叔父项梁起兵后,刘邦便率众投奔项梁,势力逐渐强大,成为一支主要的反秦力量。

    项羽(前二三二年??前二零二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大将项燕之孙,其祖世为楚国将军,跟随叔父项梁起事。项梁令项羽召吴中子弟八千人,渡江北伐,响应陈胜。陈胜牺牲后,项梁便立楚怀王的孙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作为号召。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项羽又在巨鹿打败章邯,消灭秦军的主力;各路起义军便拥项羽为『诸侯上将军』。

    公元前二零八年,怀王遣项、刘分道伐秦,并共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结果项羽于巨鹿一战全歼秦军二十万,而刘邦自武关入秦,用张良的计策,采取了符合民意的策略,招揽降秦官员,迂回前进,避免攻坚,结果却最先顺利进入关中。迫于形势,子婴杀赵高,投降刘邦,秦朝于公元前二零六年灭亡。刘邦入咸阳后,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在消灭秦军主力之后,闻刘邦已破咸阳,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关,与刘军相对峙,『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源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史记.项羽本记》)。在鸿门宴上,项羽谋杀刘邦而未遂,后乃『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记》)。在当时群雄并立之局势下,项羽以为自己已得天下,遂于元前二零六年四月实行裂土分封,尊楚怀王为义帝(后又遣人袭杀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个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并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封于关中,以阻刘邦东出。项羽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并下令诸侯解散军队,各到封地。但是项羽分封诸侯,并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就连被封的人也不满意。刘邦对关中之地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而自已被徙封于汉中,感到极端不满。齐国的田荣、赵国的陈余及起义将领彭越等人,因未得封王十分恼火。当分封之事刚告一段落,田荣即于前二零六年五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

    项羽分封诸侯表

    姓名

    原有地位

    新封王号

    国都

    熊心

    楚王

    义帝

    郴县(今湖南郴县)

    项羽

    鲁公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苏徐州)

    刘邦

    沛公

    汉王

    南郑(今陕西汉中)

    章邯

    秦降将

    雍王

    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司马欣

    秦降将

    塞王

    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董翳

    秦降将

    翟王

    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魏豹

    魏王

    西魏王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申阳

    张耳部将

    河南王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韩成

    韩王

    韩王

    阳翟(今河南禹县)

    司马?

    赵将

    殷王

    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歇

    赵王

    代王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张耳

    赵相

    常山王

    襄国(今河北邢台)

    英布

    项羽部将

    九江王

    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吴芮

    楚将

    衡山王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共敖

    楚柱国

    临江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韩广

    燕王

    辽东王

    无终(今河北蓟县)

    臧荼

    燕将

    燕王

    蓟县(今北京西南)

    田市

    齐王

    胶东王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田都

    齐将

    齐王

    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田安

    项羽部将

    济北王

    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相反,刘邦接受萧何、张良等人的献策,发展农业,安抚百姓,训练兵士,力量日渐强大。刘邦乘项羽征讨田荣等人之机,北定关中,消灭『三秦』势力,旋于公元前二零五年正月打着为义帝发丧之名义挥师东进。

    在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占了优势。刘邦虽曾利用项羽攻齐之机,袭击楚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项羽所大败,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北)。后来刘邦巩固了关中之基地,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屡败之后转劣为优,使双方形成长期的拉锯局面。公元前二零三年,『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荥阳东南之运河)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史记.项羽本纪》),但刘邦却与韩信(???前一九六年)、彭越(???前一九六年)期会而攻击楚军。前二零二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项羽以自已『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前后历时五年(前二零六年??前二零二年)。

    功臣,名人

    虞姬(项羽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西汉资料篇

西汉(前202-8)

    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时间灭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王朝。

    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所写的,此段历史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再国力上达到空前的强盛,疆域彩抢┱诺娇涨暗牧衫?J屏σ采煺怪林醒恰?br />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却遭受到限制,由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种埋没人性的哲学,开始成为统治者所用的工具,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家思想成为中华帝国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灿烂缤纷的诸子百家思想。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但巩固了政治,使中华帝国的政治相对其它民族来得稳定。

    西汉帝系

    (1)汉高祖刘邦(前206-前195);

    (2)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8);

    (3)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前187-前180)

    (4)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窦皇后)

    (5)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

    (6)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

    (7)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8)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

    (9)汉元帝刘爽(前32-前7)

    (10)汉成帝刘骜(前32-前7)

    (11)汉哀帝刘欣(前6-前1)

    (12)汉平帝刘衍(1-5)

    (13)孺子刘婴(6-8)

    功臣,名人,后妃

    窦皇后,张骞,东方朔,司马迁,王昭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资料)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中叶,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金田起义及太平军初期发展(1850年秋至1853年3月)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与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时广西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起义武装遍及全省。早在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即偕冯云山深入广西传播拜上帝教,酝酿反清起义。1850年秋,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集结。年底,\"团营\"会众达2万余人。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清廷陆续调集军队\"围剿\"。太平军为摆脱内线作战的不利处境,转移至宣武、象州,旋因清军堵截,又折回金田地区,再度被围。1851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清咸丰元年)9月下旬,突出重围,攻占永安(今蒙山)。

    太平军占领永安后,虽又遭清军包围,但因南北路清军未能协同作战,故太平军能在此滞留半年,并在军事、政治方面有所建设。1852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进逼桂林,转攻全州,拟沿湘江北上湖南。因在蓑衣渡遭候补知府江忠源湘勇的伏击,被迫折入湘南道州(今道县),在此扩充队伍,建立\"土营\"。随后确定\"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决策。全军北上,围长沙,占岳州(今岳阳);克武昌(见太平军首克武昌)后,获船万余艘,建立水营。1853年2月9日,太平军以号称50万之众,水陆夹江东下,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并于3月19日攻占金陵(今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又派出两支部队占领镇江、扬州,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

    战略进攻时期的作战(1853.4~1856.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清军即尾随而至,由钦差大臣向荣率领的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企图遏止太平军东出苏(州)、常(州);由钦差大臣琦善率领的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企图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两支清军,南北配合,伺机夺占金陵。时太平天国已拥有号称百万(能战之兵约10余万)的兵力,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没有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江南、江北大营之敌,消除肘腋之患,却作出了守卫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上游的战略决策,在北伐、西征和天京周围三个战场上分别与清军鏖战。

    太平军北伐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奉命率领2万余人由浦口(今属南京)出发,\"师行间道,疾趋燕都\",于10月29日进抵天津西南的静海、独流镇,屯驻待援。

    北伐军深入直隶(约今河北),清廷震动,即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防卫北京,并由僧格林沁率军前出,会同钦差大臣胜保围困静海、独流镇。北伐军等待援军迟迟不至,又远离天京,处境日益艰难。1854年2月5日,乃从静海、独流镇突围南走河间束城镇,继走阜城,但仍未能摆脱被围困的处境。

    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才抽调7500人组成援军,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等率领,于1854年2月北上增援,直入山东,一度攻克临清。旋遭清军围攻,在南退途中溃散覆灭。

    林凤祥、李开芳得知援军北上,乃从阜城突围,进据东光县之连镇。为分敌兵势、迎接援军(尚不知援军已溃散),5月28日,由李开芳率600余骑突围南下,占据山东高唐州城,又为胜保追及围困。1855年3月7日,连镇被清军攻陷,林凤祥被俘。僧格林沁立即移兵高唐。李开芳突围南走茌平县之冯官屯,最后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出营被俘。太平军北伐,一度威胁北京,但孤军远征,后援不继,终遭全军覆没。(见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西征1853年6月3日,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奉命率战船千余艘、步军二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其战略意图是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和支援天京。

    6月10日西征军占领安庆,赖汉英率主力进军江西,围攻南昌93日而未下,遂撤围北返。时翼王石达开至安庆主持西征军事,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大军挥师皖北,于1854年1月14日攻克庐州(今合肥),然后挥师西向,于湖北黄州堵城大败清军,乘胜占领汉口、汉阳,6月26日攻克武昌。另分军二支,北攻鄂北,南进湖南。南路军一度克岳州、湘阴,后在湘潭为清廷侍郎曾国藩新练湘军所败,遂退守岳州,会合北路太平军,抗击湘军。然屡战不利,岳州、武汉相继失守,田家镇(今湖北武穴西北)防线也被突破,湘军兵锋直逼江西九江。为阻遏其攻势,石达开率军驰援,大败湘军水师,取得太平军湖口之战的重大胜利,迫使按察使胡林翼退往武汉,曾国藩退往南昌。太平军乘胜反攻,再克武汉。同年冬,曾国藩自江西遣军援湖北,武昌危急,石达开又率部西上,败湘军于咸宁、崇阳,并乘虚挺进江西,连占8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势达于巅峰。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遂告结束。三年征战,虽经挫折,最终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见太平军西征)

    天京外围战事自太平天国遣军北伐、西征之后,天京一直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和威胁之中。由于兵力屡分而单,先后弃守扬州、芜湖,镇江危急,天京周围的军事形势日趋严重。1855年底,洪秀全、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调兵回救。次年2月,燕王秦日纲率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部数万人自天京东援镇江,北渡瓜洲(今扬州南),4月攻破江北大营,乘胜再占扬州。旋又南渡,于连破镇江外围清军营垒后撤回天京。时石达开也率部从江西赶回,天京城外兵力更加雄厚,杨秀清便下令对江南大营发起进攻。经四天战斗,江南大营清军全线崩溃,向荣败走丹阳,忧愤而死。天京威胁始告解除。(见太平军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1856.9~1864.7)太平军一破江北江南大营后,天京外围军事形势大为改观。但就在当年9月2日,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天京城内发生内讧,杨秀清及其僚属被杀;不久,北王韦昌辉、秦日纲也被洪秀全处死。1857年5月,石达开继遭洪秀全疑忌,率数万太平军离京出走,虽继续反清,但在战略上已无协同(见石达开远征)。经历了如此劫难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湖北根据地全部丧失,在江西所控制的地区也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由于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的英勇作战,控制地区略有扩大。这时,全国的革命形势仍处于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才使恶化的军事形势没有发展到崩溃的地步。但就整个战局而言,已由昔日的战略进攻态势,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1858年初,清军复建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再度被围。为了解围,后军主将李秀成请命出京,与左军主将李世贤约定,南北配合,共解京围。李秀成到江北后,与前军主将陈玉成在枞阳镇(今安徽枞阳)举行会议,确定了作战步骤。陈玉成部首先攻占庐州,然后率部南下,与李秀成部协同作战,于9月取得太平军二破江北大营的胜利,并一度占领扬州等地。

    湘军在太平军进攻江北大营之际,从湖北分两路东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北路湘军统将李续宾率5000余众,进逼庐州的南面屏障三河镇。陈玉成得报,约李秀成率部自江苏来援,先后抵达三河外围,经三天战斗,阵毙李续宾(一说自杀),全歼顽敌,乘胜再占舒城、桐城。进围安庆的湘军也闻讯撤回湖北。三河之战使湘军元气大伤,太平军则由此赢得时间,重整军旅。

    太平军取得三河大捷之际,滁州、江浦守将先后叛投清军,天京北面通道再次受阻。1860年初,江南大营清军又攻九别洲,合围天京。干王洪仁?胫彝趵钚愠缮潭?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解救京围。3月,李秀成率2万余人由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诱使江南大营先后分军1.3万余人前往援救。当清军援兵抵杭,李秀成便连夜疾驰北返,部署兵力回救天京。4月下旬,各路太平军进抵天京外围,陈玉成也率部自江北来会。5月2日,太平军发起总攻,清军至6日溃败,钦差大臣和春等逃往镇江,江南大营再次被摧毁。(见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决定东征。5月15日,李秀成率大军由天京出发,连占江苏句容、丹阳、常州,和春于溃逃中自杀。6月2日占领苏州,决定进军上海,因内应兵勇被清军识破,又遭英法侵略军阻击,未能攻取。

    太平军东攻上海之际,清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北巡抚胡林翼乘机督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东下,由道员曾国荃率陆师8000人,会同提督杨岳斌水师4000人,进围安庆;由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马步2万,驻扎桐城西南郊,担任打援任务。曾国藩、胡林翼分别坐镇祁门、太湖,调度指挥。

    同年秋,洪秀全调集大军,西上救援,史称\"第二次西征\"。陈玉成率军走江北,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率军走江南,约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以迫使湘军回救,解安庆之围。1861年3月,陈玉成占领湖北黄州,由于受到英国侵略者的恐吓阻挠,停止向武汉进军,于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于6月间才抵武昌外围,得知陈玉成部已先回安徽,加之惧怕湘军来攻,也率部东返浙江。\"合取湖北\"、调动湘军的计划落空后,解救安庆更为艰难。洪秀全决定增调兵力,直接进攻围困安庆之敌,于5月上旬、下旬及8月下旬组织三次强攻,均为湘军所败。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见安庆保卫战)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清同治元年)初,命陈得才、赖文光等率部赴河南、陕西招兵,身边兵力进一步削弱。5月,多隆阿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今寿县),为团练头子苗沛霖计擒,解送清营遇害,太平天国的西部防线随之瓦解。

    李秀成部太平军自湖北东返浙江、攻占杭州后,于1862年初再次进军上海。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英、法侵略者开始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对付太平军,太平军不仅未能攻克上海,反因在东线开辟新的战场,使天京处于东西两面夹击之中。(见太平军进攻上海)

    面对东西线日益险恶的军事形势,以洪秀全为首的天京当局无所作为。而曾国藩则乘机调兵遣将,招募兵勇,做进攻天京的准备。1862年初夏,曾国藩采取\"欲拔本根,先剪枝叶\"(曾国藩《遵旨统筹全局折》)的战略方针,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兵分多路,对天京实施向心攻击。5月,曾国荃、彭玉麟率水陆师2万余人进扎雨花台,威逼天京。天京当局未能乘其立足未稳时即予打击,直至秋末,湘军已深沟高垒,李秀成才奉命率\"十三王\"的部队约20万人回救,急攻40余日,未能解围。不久,洪秀全又责令李秀成率部取道江北深入湖北湘军后方,企图迫使天京围敌回救。李秀成部在西进途中受到湘军节节阻截,加之军粮匮乏等原因,进至安徽六安就中途折返,并于6月撤回江南,非但未能调动湘军,反而损失精锐数万。

    与此同时,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在\"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12月攻陷苏州、无锡,兵锋直逼常州。

    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入浙江,于1864年3月攻陷杭州。曾国荃部湘军则逐一攻占天京城外各要点,行将合围天京。时李秀成自前线返回天京,建议\"让城别走\"(《李秀成自述》),遭洪秀全拒绝,乃决定死守天京。6月1日,洪秀全逝世,幼主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李秀成执掌。7月19日中午,太平门东城墙被轰塌10余丈,大队湘军拥入城内,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城而入,天京遂为湘军占领(见天京保卫战)。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太平军余部分散作战天京沦陷后,李秀成护送幼天王突围,被湘军冲散;李秀成被俘遇害,幼天王则经安徽、浙江进入江西,于10月间被俘遇害。活动于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带领下,转战江西、福建,1866年初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被清军击灭。远征陕西的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回救天京途中,于湖北、安徽境内为清军击溃,赖文光所部与捻军合编,继续坚持反清战争,直至1868年败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8年,纵横18省,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挥水平,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但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陷于失败,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清平三藩之乱(资料)

清平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吴三桂死后,马宝等迎其孙吴世瑶至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尔后扶柩返回云南。此时吴军部众涣散,军心不稳。康熙帝乘机令大将军察尼水陆并进,攻取岳州。他认为“岳州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复,则长沙、荆州之兵始能前进”,“规定湖南,在此一举”。十八年正月,清军攻占岳州,湖南局势急转直下,常德、衡州等地,相继为清军攻占,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吴军退据武岗及辰州之辰龙关,扼守入黔要隘。岳乐、喇布等于八月间攻破武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龙关,打开了入黔门户。此时,图海所属绿营将领勇略将军、宁夏提督赵良栋、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等已攻占汉中、兴安、成都、保宁、重庆等地,四川悉平。

    三月下旬,新升云贵总督赵良栋提出自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合击,进取云贵的方案,为康熙帝采纳,令贝勒彰泰代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为东路,从湖南;令喇布为南路,从广西;令将军吴丹、赵良栋等为北路,从四川;共向云贵进军。南、东两路清军迟迟不进,吴军主力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部集中兵力出击四川,企图以各个击破打破合击,沪州、叙州、永州等地先后为吴军攻占。但吴军主力进入四川,云贵方面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掌握战机,于九月初严令南、东两路迅速进军。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将军赖塔,率军从广西出发,在石门坎、黄草坝连败吴军,进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进,至曲靖与赖塔会合。尔后分路进攻,二月下旬包围昆明。四川吴军奉命回救,赵良栋等乘势追击,大败吴军,于九月进抵昆明。三路大军以彰泰为主帅,但其指挥无方,久围不下,康熙帝极为不满。赵良栋遂指挥所部绿营兵,切断城内外一切联系,从十月八日开始强攻,二十八日吴世埔自杀,二十九日叛军出城投降(参见昆明之战),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清统一战争(资料)

清统一战争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攻灭农民军和南明军,统一全国的战争。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参见山海关之战),五月,占领北京城。九月,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十月初一日,清朝正式定都北京。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纱笏痴?ǎ?约八拇ǖ恼畔字遗┟窬??浔?????寰??艺季葑拍戏郊拔鞅比?俊U庵炙姆较嗾?母窬郑?菇准睹?芎兔褡迕?芟嗷ソ徊妫?斐<ち摇G迳阏?醵喽?蛏笫倍仁疲?扇×艘幌盗型沤岷鹤逯?斗肿印⒐拭鞴俳?恼铰孕源胧??缥?珈醯鄯⑸ァ⒖?棺鹂谆疃?⑷斡霉拭鞴俳?⒄?辆?汀⒓跚後娓车鹊龋?⑽?寰?贫?宋裙叹╃埽?仁瘴鞅保?蠖ǘ?系恼铰苑秸耄?醇?斜?Γ?扔诠?瘫本┲鼙叩厍?耐?保?蛭鞅苯?ネ?沧畲蟮睦钭猿纱笏撑┟窬?唤?涔ッ鸷螅?怨愦蟊狈轿?劳校?蚨?辖?ツ厦鳎?源锏礁鞲龌髌频哪康摹?br />
    李自成大顺军于山海关战败后,被迫撤离北京,退往豫、陕,以西安为都,组织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各地大顺军抗清作战。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兵3万余,经山西入陕;命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兵2万余,由河南趋陕,两路合攻西安(参见清灭大顺之战)。十二月,多铎部从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进逼潼关。大顺军于潼关设重兵防守,力图拒清军于关外。清军在潼关连战十余日,后调来红衣大炮攻关。二年正月,攻占潼关(参见潼关之战),直指西安。此时,阿济格部亦已由山西渡过黄河,攻占绥德、延安等地。为脱离腹背受敌的危局,李自成主动放弃西安,率部退入豫陕鄂三省交界的商洛地区,继续抗清。清廷见大势已定,便抽调多铎部转兵东南,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五月,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大顺政权亡。清军相继攻占豫、陕、鄂。大顺军余部在李过、郝摇旗、高夫人等率领下,后与南明联合继续抗清。大顺军占领北京后,腐集在江南的明朝官僚于五月间扶植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拥兵数十万。朱由崧命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分守江北,企图保住半壁河山,与清朝分南北而治。然而,弘光政权建立伊始便陷入激烈的党争,同室操戈,无暇防务。唯有史可法忠于职守,积极备战。二年正月,多铎由西安转兵东南,进攻弘光政权(参见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三月,清军攻占归德(今河南商丘);四月,分兵进攻徐州、亳州(今安徽亳县),兵锋直指两淮。明督师史可法于扬州指挥军民拚死抵抗,坚守l0天,后城破被杀(参见扬州之战)。此后,清军几乎未遇抵抗。五月,清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在芜湖(今属安徽)俘获朱由崧,弘光政权亡。由于清廷强制推行“薤发”政策,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剃发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多尔衮先后调兵24万,镇压了江阴号称40万军的反抗;旋又三次屠杀上海嘉定抗清民众,史称“嘉定三屠”。不久,清廷改变政策,在分兵掠地的同时,派兵部尚书洪承畴经略江南,以汉治汉,实施摺抚,方安定了江南局势。

    当清军占领北京,开始向大顺军进攻时,张献忠于当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控制四川,威胁陕、鄂。二年十一月,江南已定,多尔衮命驻西安的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并派固山额真巴颜等率部相助,由陕西往攻大西政权(参见清灭大西之战)。该部清军在汉中地区遭到大西军拦阻,进川未果。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击败汉中农民军,于十一月入川(参见豪格平川陕之战)。张献忠率众数十万北进西充,豪格命鳌拜、准塔等为先锋,自率主力随后,于二十七日黎明追及大西军,张献忠被射杀。接着,清军分兵出击,连破大西军营130余处,杀伤数万人,占领四川。大西政权亡,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

    弘光政权被消灭后,明唐王朱聿键于二年闰六月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浙、闽地区抗清斗争日益高涨。三年二月,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浙、闽。五月,清军至杭州,陈兵钱塘江上。朱以海沿江设防连绵数百里。六月,清军渡江,占领绍兴,朱以海逃亡海上,鲁王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清军占领浙江大部。八月,博洛兵分两路,由衢州(今浙江衢县)、广信(今江西上饶)进攻福建(参见博洛平福建之战)。操纵隆武政权的郑芝龙秘密降清,撤除入闽关口仙霞岭(今属浙江)之防守。博洛部长驱而入,二十八日攻占汀州(今福建长汀),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九月,清军占领福州,分兵抚定全闽。

    隆武政权灭亡后,当年十一月,广东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朱聿?称监国于广州,年号绍武;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继位,年号永历。二者互争帝统,相煎火并。此时清廷已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湖广(参见孔有德平湖南之战)和两广。命佟养甲、李成栋领兵由闽南攻广东。十一月,李成栋攻占潮州(今广东潮安)、惠州,十二月占领广州,朱聿?自缢身死。绍武政权亡。时大顺军余部李过、郝摇旗等及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先后与南明联合抗清,军势大振,与清军在赣、湘、两广地区展开拉锯战。激战四年,清军孔有德部攻占广西,尚可喜部重占两广地区。这时,孙可望,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两路出师,进攻湖广、四川,数月内拓地数千里,迫定南王孔有德自尽(参见桂林之战),又阵斩敬谨亲王尼堪(参见衡州之战),局势为之一变。十年五月,洪承畴受命经略湖广、云、贵等省,制定了严防重镇,互为犄角,先安湖广,后平云贵的方略,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双方相峙近四年,后孙可望与李定国内讧,孙可望于十四年九月战败降清。清军乘南明内乱,人心未定之机,发动大规模进攻。十五年四月攻占贵阳,随定贵州全省(参见清平贵州之战)。九月,清信郡王铎尼奉命至贵州主持西征军务,分北、南、中三路向云南进攻(参见清平云南之战):北路由吴三桂率领,自遵义经七星关;南路由卓布泰率领,自乎浪(今都匀)经安隆所;中路由铎尼亲率,自平越经关岭铁索桥。十六年正月初三,三路会师占领昆明,永历帝逃往缅甸。十七年八月,清廷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统兵往云南,会同吴三桂等部追击永历帝。十八年九月,清军分两路,右路由爱星阿、吴三桂率兵5万出陇川、勐卯(今瑞丽);左路由马宁、王辅臣率兵2万出姚关。十二月,吴三桂部至缅甸境,索获朱由榔,班师昆明。永历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

    在东南沿海,永历政权的另一支柱郑成功部,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先后三次北伐,屡与清军作战,互有胜负(参见郑成功抗清之战)。此时亦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建立抗清基地,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率部降清(参见清收复台湾之战)。

    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后,以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反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军仍继续抗清。建有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20余万的抗清基地。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命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军实行三面夹击。十三家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皆未成功。至二年冬,基地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摇旗、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三年初,清廷调兵2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初五,李来亨粮尽矢绝,全家自焚,部众溃散。至此,夔东十三家军被消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明末农民起义(资料)

明末农民起义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此时义军作战,自发性、盲目性强。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杨鹤为此入狱,洪承畴继督陕西,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四年至六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白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转进至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之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七年,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以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除李自成仍坚持流动于陕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转进河南。洪承畴率主力出关追击。义军于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参见凤阳之战),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整?(今陕西周至)被俘杀,余部走归李自成。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十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并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l0余座,但在十一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五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九月,清军两路入边,京师戒严,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入卫,西北官军减少。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痛歼左良玉军。朱由检杀熊文灿,派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十三年初,罗汝才曾在香油坪击败官军,但不久与张献忠先后败于玛瑙山及夔州,被迫转进四川。杨嗣昌率主力追击入川。李自成乘机于十一月进入河南,迅速发展为数万人。农民军首义至此时,优势官军始终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农民军则处于反围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寻找空隙及薄弱点进行袭击,以调动疲惫敌人,在有利时机,形成战役战斗上的局部优势,出其不意打击削弱敌人,在战斗中保存并发展自己。经过13年的游击流动的作战,逐渐集中,至十三年底,汇合为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多次反复起伏的战争实践中,渐趋成熟。特别是李自成,吸取知识分子意见,开始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实施“免粮”、“安民”、“平买平卖”政策并大力开展瓦解敌人的宣传工作,形成“民皆附贼而不附兵”的局面,军事上实施运动流动作战,开始向盲军战略要点进行机动进攻。十四年初,攻占洛阳。张、罗联军在四川大败官军于开县黄陵后,以一夜300里之速度,摆脱追击官军,于二月间返楚袭破襄阳(参见襄阳之战),杨嗣昌畏罪自杀。罗汝才因意见不合走附李白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进安徽。李自成在十四至十六年间,三攻开封(参见开封之战),五歼官军主力,攻破襄阳,并在汝州之战中全歼孙传庭主力:破潼关,入西安,尽占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并收编大部三边官军。此时,张献忠亦已攻下汉阳、武昌。战略形势发生质变,农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张献忠部亦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本待归降大顺,四月初,忽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后,击走唐通,部署防御,并向关外清军乞兵。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参见山海关之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常常失败。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但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靖难之役(资料)

靖难之役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之间进行的战争。


    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对立朱允?为皇太孙一直心怀不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继位称惠帝以后,与朝臣齐泰、黄子澄共谋削藩,先后削除周、齐、湘、代、岷五王,并在北平(今北京)周围部署兵力,准备削除诸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书讨逆,举兵反抗,自称“靖难”之师。战争初期,燕军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劣势,故其战略为;巩固北平根据地,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变被动为主动,求得各个击破。七月初五日,朱棣击败朱允?部,署在北平的军队以后,连克通州(今北京通县)、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开平(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龙门(今河北赤城龙关)等地,从而巩固了北平根据地,为南下进攻打下了基础。而此时,朱允?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集中强大兵力,分进合击,欲迅速将燕军包围于北平地区而歼灭之。七月二十四日,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北伐,命山东、河南、山西3地供给军饷。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30万人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凯领兵l0万人扎营河间(今属河北),都督潘忠驻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杨松率军9000人为先锋扼雄县。朱棣乘北伐军部署未定,率军主动出击。八月十五日夜,攻破雄县,杨松全军覆没。继而伏击潘忠援军,大败其众。二十五日,燕军直捣真定,败耿炳文军于滹沱河,斩首3万余级,余众入城坚守,燕军攻城3日不克,弃围北还(参见真定之战)。八月底,朱允?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50万人进驻河间,再图北伐,并令江阴侯吴高等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参见北平之战)。九月初五日,朱棣为诱使李景隆深入并解水平之围,留少数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吴高不战而走,燕师连下水平、山海关,进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李景隆获悉朱棣北攻大宁,遂率师围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师的顽强抵抗。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与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0里),毙伤10余万人(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退还德州,整伤兵备,准备明春大举进攻。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参见白沟河之战),乘胜攻克德州。李景隆拥众10余万人退守济南。燕师跟踪追击,进围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的顽强抵御,围城3月而不下,且后方受到北伐军的威胁,遂撤围还师北平,九月,朱允?以盛唐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盛庸屯德州,平安、吴杰驻定州;都督徐凯营沧州,互为犄角以困北平。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遂佯称攻辽东,至通州,突然转师南攻沧州,生擒徐凯,歼万余人。燕师进逼德州,诱败盛军于城外。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盛庸、铁铉率军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以扼燕师归路。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归至东昌,遭盛军截击,死伤数万人,主将张玉战死,被迫还师北平。建文三年(1401年)春,盛庸率军20万人驻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三月,朱棣再次率师南下,大败盛军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境),斩首10余万人(参见夹河之战)。闰三月初十日,又诱败吴杰、平安军于滹沱河,斩首6万余人(参见滹沱河之战)。乘胜连克真定、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永年)、大名等地。朱允?为缓兵之计,下诏赦燕王罪,企图使其懈怠;同时发兵断其粮道,以迫其北归,伺机歼灭。朱棣识破此计,于六月中旬,遣都指挥使李远率轻骑6000人南下,连克济宁、沛县等地,焚盛军粮船数百艘、粮数百万石,京师(今南京)大震。七月,盛庸乘燕师南下,令平安率万骑攻北平;大同守将房昭回攻保定。朱棣闻讯,率军回援,大败其军,还师北平。燕师与建文帝军队在河北及鲁西争战两年有余,燕师所克城邑旋得旋失,惟占据北平、保定、水平3府。朱棣深感南军兵多势众,旷日持久,攻防俱难,遂决定乘虚直捣京师。四年正月,朱棣督军南下,绕过济南,连下东阿、东平、汶上、兖州、邹县、沛县、宿州,直抵蒙城、涡河(今安徽境内)。三月初九日,于淝河(今安徽境内之北淝水)设伏,击败尾随而来的盛军4万余人。四月,燕师屯小河(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南将都督何福率军北援,与平安会合,军势甚盛,两军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境内),燕师损失惨重,军心动摇。朱允?在此关键时刻,召徐辉祖所部还京,前线力量锐减,何福被迫退守灵璧。燕师迅速切断其粮道,乘机进击,大败何福、平安所部,俘其10万人,攻克灵璧。至此,朱允?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已基本丧失。五月初,燕师乘胜南进,一举突破盛庸淮河防线,连克盱眙、扬州、高邮、泰州、仪真(今江苏仪征)等地。六月初三日,燕师自瓜洲再破盛庸、徐辉祖长江防线,连克镇江、龙潭。朱允?闻讯,急忙许以割地求和。朱棣不允。十三日,燕师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朱允?于宫中自焚死(一说出走为僧)。朱棣即皇帝位称成祖,改元“永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潼关之战(资料)

潼关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清灭大顺之战中,定国大将军多铎率领清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在潼关进行的决定性战役。

    是年五月,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撤离北京,经山西退守西安,于潼关设重兵防守,以阻止清军西进,确保以西安为中心的根据地。十月,清廷迁都北京后,决定大举进兵,征服全国。十九日,清廷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宣府、笸?秸蚪当???Υ?万人,准备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灭大顺政权。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收取江南。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2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部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等候红衣炮。李自成获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直至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才发现已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于是临时决定由李自成亲自率军立即增援潼关。二十九日,战斗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由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拚战,仍失利。次年正月初四日,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偷袭清营,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主力向西安推进。李自成面临清军两路夹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十二日,清护军统领尼堪等领兵占潼关,大顺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7000人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清灭大顺之战中,定国大将军多铎率领清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在潼关进行的决定性战役。

    是年五月,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撤离北京,经山西退守西安,于潼关设重兵防守,以阻止清军西进,确保以西安为中心的根据地。十月,清廷迁都北京后,决定大举进兵,征服全国。十九日,清廷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兵力达8万人,准备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灭大顺政权。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收取江南。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2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部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等候红衣炮。李自成获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直至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才发现已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于是临时决定由李自成亲自率军立即增援潼关。二十九日,战斗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由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拚战,仍失利。次年正月初四日,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偷袭清营,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主力向西安推进。李自成面临清军两路夹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十二日,清护军统领尼堪等领兵占潼关,大顺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7000人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元末农民起义(资料)

元末农民起义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元朝政府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经济衰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间秘密团体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利用政府征发农夫15万人修治黄河,农夫不堪元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劳役的情绪,进行反抗元朝的组织活动。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被俘遇害,刘福通逃回颍州(今安徽阜阳),五月,刘福通率众起义,以红巾裹头,称红巾军。尔后率部西进河南相继攻克项城(今河南项城南)、罗山(今河南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等地,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人民的反元斗争,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赵均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的郭子兴、孙德崖:湘汉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马;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的彭莹玉、徐寿辉等,均属红巾军系统,诸多起义军中以北方刘福通,南方徐寿辉两支为最强。这两支起义军的发展,将元统治区切成两段,使南北隔绝,有力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除此之外,还有张士诚起义军。

    刘福通所部起义军在河南取胜的同时,徐寿辉将所部兵分两路,一路逆江而上,攻克武昌(今湖北武昌)(参见武昌之战)、江陵(今湖北江陵)等地;一路则顺江而下,攻取长江中下游一些州县后,进军福建和浙西。十二年七月,攻克江南重镇杭州路(今浙江杭州)。与此同时,李二所部义军占领了徐州及周围一些州县,将元朝赖以南北联系的主动脉切断。起义军节节胜利,使元廷为之震动,急遣丞相脱脱率大军南下,击败李二部,复占徐州,打开了南北通道,并乘势集江南数省元军再克杭州路,尔后对起义军展开全面反攻。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节节败退,徐寿辉部被迫退出长江中、下游,活动于湖泊和山区。刘福通虽仍立足于河南,但限于极小地区之内。起义斗争转入低潮。为彻底消灭起义军,元廷又于十四年派脱脱统兵40万,向淮东张士诚部发动进攻,张士诚仅率数千人坚守高邮(今江苏高邮)一个多月,脱脱率40万大军师老无功,顿兵城下。元顺帝听信谗言,临阵易将,罢免了脱脱的指挥权,使元军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为张士诚所乘,夺取整个淮东地区后,南渡长江,进占浙西(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大部。其它各地起义军亦趁机造势,主动出击,徐寿辉部重新占领了湖广、江西大部;郭子兴部将朱元璋率一部南渡长江(参见渡江之战),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参见集庆之战),并占领了江东和浙东大部。经三年激战,元军主力受重创,丧失了军事优势。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奠都毫州(今安徽毫县),改元龙凤。尔后刘福通率部相继攻占邓(今河南邓县)、许(今河南许昌)等州,势力益增,众至三十余万。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以河南为基地,分兵三路北上伐元;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下进军关中,陷兴元(今陕西汉中)入凤翔(今属陕西),直逼长安(今陕西西安)(参见陕西之战),受阻后,兵分两路,一路转入四川,一路西进攻取灵武(今宁夏灵武);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下转战于河北、山东等地,并一度攻保定,威胁大都(今北京),后由大同(今山西大同)转战塞外,于十八年底攻克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旋转战辽东,攻克辽阳(今辽宁辽阳),东入高丽;东路军由毛贵率领下由山东北上,直逼大都,威震京师,后恐孤军深入,退回山东。此次北伐虽由于战略不明确,各部协调不够,未能推翻元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刘福通攻占了汴梁(今河南开封),控制了中原及北方诸多地区,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

    元军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损失惨重。为与起义军相抗衡,元廷重新组织军事力量,除元朝军队外,注重对民间地主武装的使用,尤其是对镇压起义军有功的军队将领和地主武装首领,进行迅速提拔。元廷这一新的军事措施,使北方起义军陷入被动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刘福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依然分兵出击,至兵分势寡,加之起义军将领之间互相残杀,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给元军以可乘之机。孛罗帖木儿围剿山西北部及塞外起义军,十九年,察罕帖木儿攻陷宋政权都城汴梁,刘福通、韩林儿顽强抗击后,突围南走安丰(今安徽寿县)。二十二年,察罕帖木儿遇刺死后,扩廓帖木儿继为统帅,率军继续镇压山东境内的起义军,未几,山东境内起义军即被镇压下去(参见元镇压红巾军山东之战),河南全境和山东大部又陷入元军手中。黄河以北的起义斗争再次转入低潮。元统治集团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内部矛盾加深,新兴的将领拥兵自重,互相吞并,从而更加激化了元朝内部的矛盾,北方出现了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

    在北方军阀连年混战的同时,南方各起义军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各政权割据的局面。朱元璋占据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但四面受敌,东有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有张士诚占有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今江苏常州)和浙西地区,东北有地主武装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今属江苏),南面有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屯徽州(今安徽歙县),西面有徐寿辉占有池州(今安徽贵池)。为解决来自诸多方面的危胁,朱元璋先后派兵攻占了镇江、广德(今安徽广德)、长兴(今浙江长兴)、江阴(今江苏江阴),使势力范围得到了扩展与巩固。尔后集中力量打击孤立无援的浙东元军。为巩固占领区和继续发展壮大势力,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经四、五年的努力和准备便开始进行统一江南的作战。朱元璋根据当时形势和自己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之间的处境,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是月初五,陈友谅率l0余万大军顺江而下攻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之策,以伏兵击败陈友谅(参见安庆、江州之战)。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围攻安丰,安丰粮尽援绝,刘福通战死,朱元璋闻讯率部往援。三月,朱元璋渡江,三战三捷,解安丰之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讯后,于七月初六,亲率舟师号称20万往救洪都。两军会战于鄱阳湖上,朱元璋军采用火攻,陈友谅兵败身亡,主力伤亡殆尽(参见鄱阳湖之战)。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陈理投降,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灭亡(参见武昌之战)。朱元璋攻取武昌后,旋又攻占襄阳(今湖北襄樊)等汉水流域和要点,全部控制了长江中游。为稳定江汉局势,又与四川明玉珍通好。然后转兵东向攻张士诚。朱元璋根据张士诚占领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南北兵力应援不便等弱点,制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战略方针。二十五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率水步骑军,水陆并进,进攻淮东(参见两淮之战)。朱军进展顺利,迅速占领泰州(今江苏泰州市)、高邮、徐州等地,从而占领全部淮东,完成其攻取淮东剪其羽翼的作战步骤。二十六年八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先后攻克湖州(今浙江吴兴)(参见湖州之战)、杭州等重镇,对平江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参见平江之战)。在这种形势下,浙东方国珍被迫向朱元璋请降,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江南后,决定南征北伐同时并进,以北方为进攻重点,开始了北上伐元的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2: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资料籍 明太祖北征沙漠之战(资料)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政府为肃清漠北故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统一战争。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放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点评:明军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以北地区,暂时减轻了明朝北边压力(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至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势力,经过年余休养生息,再趋活跃,东自开元(今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宁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为故元势力所控制,且不断南犯。明朝君臣对故元的态度出现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国公徐达主攻。经过讨论权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见,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朱元璋的作战方针是: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扬言急趋和林,实则缓慢进军,诱元军出战而歼灭之;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经应昌(今在内蒙古阿巴哈那儿旗辖境)趋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冯胜为西路,出金兰〔地点不详,疑为金县(今甘肃榆中)、兰州之合称〕趋甘肃,以疑元军,使其不知所向。这一战略部署,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进至山西境内,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先出雁门关,败扩廓帖木儿游骑于野马川(即胪朐河,也即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三月二十日,蓝玉又败扩廓帖木儿于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逃去,与元将贺宗哲联合,在岭北(元朝岭北行省,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北部、黑龙江一部、蒙古和俄国西伯利亚中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具体为何地,不详)一线抵御明军。五月初六日,徐达兵至岭北,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七月十一日,偏将军汤和在断头山(今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败绩,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西路军进至兰州以后,颍川侯傅友德率骁骑5000败元将失刺罕于西凉(今甘肃武威)。进至永昌(今属甘肃),再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获辎重牛马甚众。然后与冯胜主力会师,败元兵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斩首400余级,擒其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军威大振。六月初三日,逼降元将上都驴,获吏民830余户。师抵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故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举城降,继败元军于别笃山口(地址不详),获元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头。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又败元军,获金银印、马驼牛羊2万头而还。东路军于六月二十九日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闻讯而遁,获牛马辎重无算,经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至胪朐河。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亲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刺章激战数日,元军败退,获人马以万计,明军亦死伤不少。李文忠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元兵复集拒战,李文忠见元军气势甚锐,乃敛兵据险自固并张疑兵,元军惧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军而去。李文忠班师而还。十月二十四日,西路军冯胜班军回京。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时难以作战,遂令中路军徐达、东路军李文忠班师。点评:此战,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冒进。

    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三次进攻作战。是年二月,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人屯于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伺机进犯。十一日,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之军进讨。三月二十一日,沐英师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获悉脱火赤兵次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遂率师渡黄河,经宁夏,过贺兰山,涉流沙,历时7昼夜,突至其境。在距其营50里处,分兵4路,袭其背,掩其左、右,沐英亲率骁骑当其前。各路乘夜衔枚而进,实施合围。脱火赤、爱足等惊骇不知所措,皆俯首就擒,明军尽获其众而归。

    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四次进攻作战。是年正月,故元平章乃儿不花等进犯明边。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关于此次北征的战略战术,朱元璋作了如下指示:首先派侦察部队出塞,刺探军事情报,若有埋伏,则诱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击之;若无埋伏,即以精兵直捣其营。四月十五日,徐达率诸将出塞,兵分东西两路,相互策应。东路以傅友德为前锋,夜袭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败故元军,获其部落人畜甚众。行至北黄河(即潢河,今西辽河),故元军惊惧而遁,明军追擒其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西路军在沐英率领下,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直捣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内)、嵩州(疑为松州之误,当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诸部,渡胪朐河(今中蒙边境之克鲁伦河),获其知院李宣及其部众。至八月底,北征部队班师回京。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至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五次进攻作战。故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人,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为明在东北之大患。是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亲自制定此次北征方略:“驻师通州(今北京通县),遣人观其出没。彼若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轻骑掩其不备。既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出纳哈出不意,必可擒矣。”并遣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还,劝降纳哈出。二月初三日,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三月初一日,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驻兵大宁。五月二十一日,冯胜留兵5万人驻守大宁,率大军直捣金山。六月十九日,进至辽河之东,获其屯兵300余人,马40余匹,进驻金山之西。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心怀二志,犹豫不决,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军驻地,以献降为名,观明军虚实。在明军大军压境,步步进逼的情况下,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冯胜等奉命班师,令傅友德编集新附军士,驻守大宁,以防故元余众进犯。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至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六次进攻作战。二十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为肃清沙漠故元势力,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北征。十一月十八日,蓝玉获悉故元丞相哈刺章、乃儿不花等逃入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遂由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发兵进讨。二十一年三月,师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屯驻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间道兼程而进。四月十二日,进至捕鱼儿海南岸,侦知脱古思帖木儿营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蓝玉遂以王弼为前锋,率精骑直捣其营。元主毫无准备,正欲北行,忽闻明大军至,其太尉仓卒率众拒战,被明军击败,蛮子等数十人战死,余众投降。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蓝玉率精骑追击干余里,不及而还,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甚众,遂奏捷班师。

    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七次进攻作战。是年正月初三日,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晋王、燕王分兵两路,各率师北征。并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督兵从征。敕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节制,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三月初二日,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北),侦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附近),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三十日,师抵迤都,先派与乃儿不花有旧的观童入营求见,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晋王率军出塞,不见故元人马而还。

    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八次进攻作战。是年三月,明太祖获悉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北有故元踪迹,遂命燕王朱棣选精卒自北平(今北京)抵大宁,沿河南北侦察元兵所在,相机进击。兵至彻彻儿山(今地不详),果遇元兵,大败之,擒其将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追至兀良哈秃城(今地不详),遇故元哈剌兀,又大败之,遂凯旋而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一下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移动端|小黑屋|地精研究院

GMT+8, 2024-4-24 10:39 , Processed in 0.1898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